top of page
IMG_5041_edited_edited_edited.jpg

在山谷裡的創作

透過藝術,自然素材有了新生命
年輕人用雙手創作、創造,一件件作品,在河流旁、在溪石上、在山谷間。

林介文-複合媒材創作

宜德思.盧信-平面創作

林安琪-行為藝術創作

三位藝術家與部落族人交流學習

在幾個月的駐村之下

在部落的土地上創作

分散在各處

邀請各位一步一腳印

一起走入部落

感受這裡的生命力以及豐富的創作能量

《Phpah藝術聚|在山谷裡的創作x唱,古老的歌》

02/16(日),14:30-16:30

​兒路創作藝術工寮

快持續追蹤我們!
​繼續往下滑,看看藝術家們近期的動態吧!

在山谷裡的創作: 行程

EMPHPAH藝術、工藝家駐村:
鑄與杼

​​2019.9.17

Emphpah:太魯閣族語「含苞待放」
呼應著Phpah藝術聚-綻放的花朵
進行9/17號-23號,為期一個禮拜的駐村
從銅門社區到重光部落
兒路創作藝術工寮帶著藝術家以及工藝師們
走訪不同的工坊接觸不同工藝
與當地文史工作者了解銅門當地文化歷史脈絡
走走部落
感受銅門社區不同的文化氛圍以及自然景觀
讓我們一起來回顧這幾天駐村的回憶吧!
  
首先!讓我們回顧駐村第一天
藝術家跟工藝家去了哪裡吧🚶🏻‍♂️🚶‍♀️
  
⛰️七鄰部落-鄉野鐵店
⛰️七鄰部落-連茂鐵店
⛰️榕樹部落-哈娜編織工坊

在山谷裡的創作: About

EMPHPAH藝術、工藝家駐村:

土地的故事​

2019.9.18

用汗水交換這片土地的故事。
  
駐村第二天
藝術家以及工藝師們
跟著東冬.侯溫
以及兒路創作藝術工寮夥伴的腳步
聽著部落的故事
  
山上舊部落的位置以及現今祭場是以往部落
樣貌不同了記憶卻還在
發電廠的歷史軌跡
以及豐富水利帶動的東電西送
  
一步步走著
隨著牆上石雕的神話故事
羅馬拼音的故事內容
生動的畫像
讓大家都聽得沉醉
  
在瀧澗發電廠
吃著冰棒開始聽起以往日本神社遺址的舊聞
太陽當頭罩著
走回民宿
由部落文史工作者-Kaji Cihung
為大家解說更詳盡的部落歷史
從我們的神話傳說
白石山
pusu btunux、pusu qhuni
我們開始追尋源頭... ...
感受老人家口中那美好的境地

在山谷裡的創作: About

EMPHPAH藝術、工藝家駐村:
重光與文蘭

​​2019.9.19

讓我們把腳步走得更遠
我們來到文蘭、重光部落
來看看我們遇見了誰吧
  
來到重光部落,發現了整塊的苧麻編織布,細細的纖維,彼此交叉纏繞,布上的紋路讓大家看得目瞪口呆,真的要一點一滴地慢慢找尋部落裡的寶藏。
而在下午,拉比.馬沙為大家介紹太魯閣族的飾品,在不同區域有不同的樣式,以及與鄰近族群交流影響後所呈現的樣貌,好多好多的故事... ...真好
  
⛰️重光部落-陳秀蓮女士
⛰️文蘭部落-迷你小山刀
⛰️文蘭部落-祝妮編織工坊
⛰️銅門部落-拉比.馬沙女士

在山谷裡的創作: About

EMPHPAH 藝術、工藝家駐村:

HIYI肉身工作坊

2019.9.21

經歷了四天的走訪以及各自交流
藝術家以及工藝家們
在駐村最後兩天到了各自的工作坊
當天有東華學學生、舞團、研究生等報名參加
人數許多好熱鬧
讓我們來看看工作坊發生了甚麼事吧
  
首場工作坊《Hiyi肉身工作坊》
藝術家-林安琪:「行為藝術像是用意志力去創作,說著一件件故事」
  
從事行為、錄像藝術的她,從加拿大歸國
跟大家分享自己的作品以及行為藝術的創作理念
安琪的工作坊以一張衛生紙
讓學員去建構與物件的關係
讓大家展現自己不同的肢體與故事
在園區裡面都是大家的舞台
他們在訴說自己的故事
而你
也看到了甚麼故事呢?

在山谷裡的創作: About

EMPHPAH藝術、工藝師駐村:

SMATU編作工作坊

​​2019.9.21

第三場《Smatu編作工作坊》
藝術家-黃林育麟:「上山採黃藤的時候,有時不小心被藤刺刺傷流出的血液,與砍藤時流出的汁液混合在一起時,好像我們彼此交換了甚麼,我從這片土地拿取了甚麼,我同樣也給出了些甚麼」
  
黃林育麟為南投馬烈霸部落泰雅族青年
從大學就讀以來
到畢業在兒路創作藝術工寮裡創作
頻頻往部落田調
田調的不是遷徙文化不是傳統樂舞
而是在生活中的傳統工藝-藤編
與每位耆老的際遇是他創作中極大的養分
將上山採藤以及對部落老人的思念
還有對於部落生活敏銳的觀察力
轉化為大型裝置藝術
肉體已逝精神還在
他繼續謙卑的向山裡學習
繼續傳承著老人家給的東西
讓我們來看看這為部落青年
帶給大家甚麼樣的體驗呢

音樂來源:《知音太魯閣-心·山谷的歌》

在山谷裡的創作: About

EMPHPAH 藝術、工藝家駐村:
MATAS畫紋工作坊

​​2019.9.22

第六場《Matas畫紋工作坊》
藝術家-宜德思.盧信:「每一顆石頭都有自己的紋路,你可以順著它的紋理去畫,會有不同的感覺,就是這麼自然」
  
善於平面創作的宜德思
來到銅門後
很常走下去木瓜溪邊
讓溪流沖著自己的腳
杵在一顆石頭前好久好久
她說
水流碰擊石頭的聲音很療癒
石頭上的刻痕跟紋路都很吸引人
就像她帶的工作坊一樣
攤開的來藍白布是地板
剖半的竹子是調色盤
不用的木板是畫盤
沒有制式的主題
就完全讓學員大膽創作
簡單的引導
不同筆觸以及畫法
還有顏料區別可以使用哪種繪畫技巧
一筆藍、一點紅、一撇綠
就這樣
畫著畫著大家都不想離開
沉浸在色彩斑斕的世界
讓我們跟著部落孩子的歌聲
一起來看看工作坊畫了些甚麼吧

在山谷裡的創作: About

EMPHPAH 藝術、工藝家駐村:
ELUG TMINUN行走的織紋工作坊

​​2019.9.22


《Elug Tminun行走的織紋工作坊》
藝術家-林介文:「雖然是亂編法,可是你認真織一段時間後,你會發現某種規律,只有你自己知道的規律,然後新的紋路就出現了,就好像織布一樣」
  
大家可能很好奇石頭最後變成甚麼樣子
林介文帶來最後一場工作坊非常有趣
為石頭編出屬於自己的外衣
細的、粗的、彈性的、寬的、毛的、塑膠的
不同線材
你一段、我一段
用著縫針織出一塊又一塊
線原本雜亂的交疊
織紋也就這樣一來一回的走了出來
每個人的外衣都有著不同面孔
從了解一顆石頭到會畫再到編織
接觸不同媒材後都有了新的生命
有趣真有趣!!!

在山谷裡的創作: About

藝術家訪視|林介文

2019.11.09
Qabang:太魯閣族語「被毯」
Qabang是從前Truku母親傳給女兒的嫁妝,但隨著時代變遷,織布工藝普及大不如前,再加上現代社會購買方便,從前家家戶戶都在使用的Qabang,現在變成了房間衣櫥內的風景。因為材質厚重所以大家都把它收納起來,只是偶爾在出大太陽的時候拿出來曬一曬防止發霉,林介文這次創作就是從曬布發想而來,規劃製作一個露天曬衣場,請大家同一時間將布曬出來,也將邀請年輕一輩的織者一起共同完成這件作品。

191109-01.jpg
191109-02.jpg
在山谷裡的創作: Services

藝術家訪視|宜德思.盧信

2019.11.18
這次來到藝術家宜德思位於新北烏來的家中,拜訪Idas還有他的母親Yuyuh Perin。
太魯閣神話裡流傳著族人為石生及樹生的傳說故事,太魯閣人稱之為Pusu Btunux(巨石、神石)Pusu Qhuni(樹的根源、神木),而神石和神木就位於清水溪上游源頭與壽豐溪支流支亞干溪上源之間,此地即為白石山牡丹岩,海拔高度約2,814公尺,這個地方對於太魯閣族而言,具有祖先根源的神聖意義。
這次在銅門駐村創作,有機會親耳聽見部落的文史工作者講述這段太魯閣族的起源,讓宜德思深受感動,也更確定駐村作品以此為創作題材。這一次,宜德思將和母親一同創作,藉著作品的編織來傳達,藉著作品的編織來傳達對於祖先的敬重與思念。

191118-01.JPG
191118-02.JPG
在山谷裡的創作: Services

藝術家訪視|黃林育麟

2019.11.27
以居住在銅門部落三年多的觀察,以及自身力行部落來回對照,兩個部落與都市之間的距離,不盡相同,銅門卻依然保留這麼多東西,這之間的差異,藉由「被拉起的八個嶺」作為意象轉換,猶如現在所居住的「8鄰」,看似狹小,卻是整個部落的縮影或著是說立足觀察的點,拉起彎曲且不暴力的姿態,是部落人探索未來生活、文化經營、傳承的方式,看見了銅門部落豐沛的能量、鮮紅的血塊,以及那些正在遺失的、流淌的血液,滾燙卻還汩汩流著,以金屬鑲嵌的外表,是這塊土地文化閃亮動人的魅力,甚至是「銅門」,豐富自然資源銅礦、礦石、礦物,更可以說是部落族人勇於承擔一切,擁有的、消殞的,他們依然像金屬堅硬的外表,帶著族群的自信,在當代繼續生活著。

191127-01.jpg
191127-02.jpg
在山谷裡的創作: Services

織者的聚會 I

2019.11.17
林介文:「這個創作,是從這塊土地長出來的,所以,我們同時也在為這塊土地織一件衣。」
你有想像過在遼闊的草原上鋪上數條Qabang的畫面嗎?
林介文說,外來現成衣物進入部落後,婦女們將線材拆解,製成現今看到許多不同色彩的布,甚至還有不同的材質。
當一群織者聚集在一起時,必定會綻放出不同的光彩,9位年輕織者報名此次的共同創作,不同的族群背景來到銅門,分享彼此的故事,並且一同創作。
林介文帶領織者們在兒路創作藝術工寮園區內舉辦了第一場聚會,拿著不同材質的線材,安靜的捲著,同時腦海中織布的組織也慢慢浮現,雖然織者間接觸Ubung(織布機)的時間有所差異,每個人開啟織路的機緣亦不盡相同,卻能夠在彼此身上得到啟發、產生共鳴。

在山谷裡的創作: About

舊衣編織工作坊

2019.12.15
穿不下的衣服除了移轉給其他人以外,還能有其他的運用。在銅門國小舉辦的舊衣編織工作坊,邀請來自紅葉部落的太魯閣族藝術家Labay林介文來教導孩童如何給予舊衣新生命。第一個步驟是把各自帶來的舊衣物用剪刀剪成長布條,看似容易的動作裡面卻藏有技巧,如何讓線條平穩、沒有鋸齒狀是需要留意之處。林介文分享老人家的話:「不能浪費」——布條與布條的銜接要用最節省的方式處理。開始進行編織時,會發現線條的寬度與顏色,還有手勁的掌握共同影響作品的呈現,小朋友們專注投入其中,從生疏到熟悉規律,最後開心帶著各自的半成品回家,即使已經收邊也能繼續進行創作!作品可以是餐桌上的杯墊,也可以是很美麗的置物擺飾,同時相當環保。

在山谷裡的創作: About

織者的聚會 II

2020.1.12
去年11月舉辦完織者的第一場聚會之後,年輕的織者們各自在家中織布,或是相約來到銅門一起進行。兩個月後,林介文再度聚集所有的織者,來到熟悉的工作室,彼此分享創作過程中的點滴,並且將大家的作品集結再一起,完成Phpah藝術聚的地景藝術創作--《曬田》。

200112-01.jpg
200112-02.jpg
在山谷裡的創作: Services

藝術家布展|
宜德思.盧信、林介文、黃林育麟

2020.1.9-17
經歷駐村、交流、創作之後,藝術家們的地景藝術作品逐漸完整,在Phpah藝術聚開展之前,三位藝術家與部落青年合力將作品安置在部落角落,宜德思.盧信的《原生》和林介文的《曬田》坐落在銅門部落祭場,映著古老的銅門吊橋和巍峨的百頁山,而黃林育麟的作品《八鄰》則傍著木瓜溪,在慕谷慕魚遊客中心斜對面的河川用地上。

200117-B01.JPG
200117-A01.jpg
200109-01.JPG
200117-B02.JPG
200117-A02.jpg
200109-02.JPG
在山谷裡的創作: Services

PHPAH藝術聚|
宜德思.盧信|關於「原生」

關於「原生」;關於「過去」


太魯閣族藝術家Idas Losin在銅門駐村期間,聽見部落文史工作者Kaji Cihung講述「石生及樹生」的起源神話,深受感動而決定以Pusu Btunux(巨石、神石)和Pusu Qhuni(樹的根源、神木)作為創作題材,與媽媽一起創作的宜德思,藉由手,將古老傳說串聯起來,勾起過往的思念以及敬重。

起源傳說,古老的先人走出神石、神樹,開枝散葉從南投走到東部,關於過往,存在族人的記憶、舌尖,現在傳到宜德思的創作靈魂裡。

在山谷裡的創作: About
200122-A01.JPG
200122-A02.JPG
200122-A03.JPG
在山谷裡的創作: Services

PHPAH藝術聚|林介文|關於「曬田」

關於「曬田」;關於「現在」


「當時老人家在遷徙過程中,揹著Ubung(地機)移動,因此現在的我們,還有機會接觸、學習。」太魯閣族藝術家林介文分享關於Tminun(織布)的故事,然而隨著時代演變,過去母親與女兒世代相傳的Gabang(被毯),卻成為衣櫃裡整齊擺置的景物。

對於林介文而言,織布在現代是存在的表現,不同色彩推疊交織出的燦爛,因而聚集了一群年輕的織者,帶著各自的故事、親手織作的Gabang,匯聚成銅門部落祭場上繽紛的樣貌,以天地為空間營造大型露天曬布場,轉換傳統技藝在當今的嶄新呈現。

在山谷裡的創作: About
200122-B01.JPG
200122-B02.JPG
200122-B03.JPG
在山谷裡的創作: Services

PHPAH藝術聚|黃林育麟|關於「八嶺」

關於「八嶺」;關於「未來」


來自南投馬烈霸部落的泰雅族藝術家黃林育麟,以生活銅門3年的觀察,對應連結自身成長記憶,有感銅門部落依然保留許多事物,藉由「被拉起的八個嶺」作為意象轉換,猶如現在所居住的「8鄰」,看似狹小,卻是整個部落的縮影,同時也是立足觀察的點。

隨著鏡頭穿梭銅門在地層層飄逸的蘆葦,沿著木瓜溪撿拾而來的石頭,佐以鐵線、毛線,運用複合媒材將探索未來生活、文化經營與傳承方式,化為彎曲且不暴力的姿態,持續往未來延伸。

在山谷裡的創作: About
200122-C01.JPG
200122-C02.JPG
200122-C03.JPG
在山谷裡的創作: Services
bottom of page